盛多网
7月初,小李就给各位老师发邮件,询问什么时候出期末考试成绩。当然,这个问题人人“好奇”,同学们也都在明里暗里地打听。小李对其中一门专业课尤其担心,因为她只按老师布置的基本要求上交了2000字的小论文作业。她后来才知道,写了4000字的同学大有人在,想冲保研的室友甚至写了6000字,还申请了暑假提前进入这位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做实验。
高中时,同学们都很清楚自己的位次,知道自己心仪院校过往的录取标准。到了大学,情况变得大不一样了,不确定性让不少人变得焦虑。
比如,高中时,做对一道题,就拿一道题的分数;但大学的课业设置了很多考试之外的分数盛多网,作业、论文的评价标准不再单一。于是,有人拼手速去抢要求更宽松的选修课,有人在更多作业字数上下功夫,有人则努力同老师“套磁”,试图获得更理想的成绩……
与此同时,社交媒体又把很多遥远的优秀个体推到了学生面前。社会比较理论指出,我们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自我认知。无论你身处哪个高校,都不难看到名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的“牛人”简历;无论你学什么专业,都能刷到通过创业、自媒体等方式实现财务自由的同龄人。和他们进行对比,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格外普通,因此压力重重。
其实,因为信息模糊而不得不进行的努力,本质上就是在规避“我可能落后”的不确定性。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“不确定性规避”,指的是人类天生厌恶不确定性,会本能地寻找规则、秩序和可预测的结果,否则就会焦虑。这种倾向在原始社会非常有用:未知的丛林可能有猛兽,会直接威胁生存;而只有尽量掌握各种野兽的动向,才能捕获猎物,并确保自己不成为猎物。这种倾向一直留在我们的遗传天性里,让很多人对评价标准和竞争位次的不确定性感到不适,只能通过不断努力来缓解焦虑。
虽然这样做的目的是缓解焦虑,但为规避不确定性而过度努力盛多网,反而会加剧焦虑,最终陷入恶性循环。因此,与其如此无目的地努力,不如试试其他调整方法。
第一,找到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。外界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,那就不妨建立属于自己的标准。如果自己的目标是扎实掌握专业知识,那么比起单纯追求作业字数或在老师面前“刷存在感”,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,同老师进行有深度的讨论可能更有价值;如果未来的首要规划是就业,那就可以更多去了解目标领域的工作内容,多做实习实践。
第二,学会合理看待他人的成功。看到同学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,可以将其视为信息参考或学习对象,但别人的成功当然不等同于自己的失败,你也不必因此焦虑地在同一个方面“打量”自己。正如有人所说的:一旦自身确定了,看其他人其他事就成了画,画里都是有趣的人。
第三,我们都需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,接纳它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生活的走向本就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,并非所有未知都等同于生存威胁。因此,放平心态,有意识地避免被对不确定性的潜在恐惧所驱使,才能不再过度焦虑。
最后,祝每位同学能找到自己的锚点,享受多彩多姿的人生航程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盛多网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